機械制茶:也科技也傳統
發表時間:2015/8/18 10:22:39
來源:網絡轉載
發布人:匿名
【字體:
小 中
大 】
紛擾的塵世,以何靜心?
我多數時候的選擇是茶。
有時候也會是將一大杯白開水,一飲而盡。
選擇茶,選的是細品慢嘗的過程中,把紛擾定級,重要、次要、不必要;選擇白開水,選的是痛快的暢飲后,摒棄紛擾的灑脫。
這種行為,就像用習慣了電腦和手機,但偶爾還是會拿起筆,在紙上寫下片言只語。
對于茶,對于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,這種行為,挺符合機械制茶與手工制茶的關系。
1914年之前,傳承了300多個春秋,被陳椽譽之“技術獨一無二,為全世界最先進技術……”的武夷巖茶制作工藝,只是純粹的手工技藝。在那一年,茶葉泰斗張天福設計制作的適合崇安(現武夷山)茶區的木質揉捻機面世。從此之后,武夷巖茶制茶機械逐步代替手工,最終占據主要地位。
活在塵世,紛擾多多且各種各樣,無論是選擇茶或是水,用意都是在于靜心。頗有點“任憑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飲”的味道。卻也如道家言:萬變不離其宗。
對于武夷巖茶來說,不管制茶工具如何科技如何創新,都有一個“根本”始終無法改變。
武夷巖茶特殊品質的形成關鍵在于做青。做青是巖茶初制過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,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形成了巖茶色、香、味、韻及“綠葉紅鑲邊”的優良特質。但武夷巖茶的做青過程十分講究,其費時長、要求高、操作細致、變化復雜。從“散失水分”、“退青”到“走水”、恢復彈性,時而搖動,時而靜放……整個做青環節歷時6~12小時。而做青往往是在晚上進行,制茶師們必須通宵達旦地制茶,無論是體力,還是耐力,對制茶師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。
如何減輕制茶師的勞動強度?如何實現現代生產技術與傳統工藝的融合?如何讓冰冷的機械制出的茶葉保留武夷巖茶特有的巖骨神韻?武夷山市夷發茶葉科學研究所的葉以發用了30年時間,終于找到了答案。
答案是“巖茶智能做青監控系統”。與以往做青機不同,巖茶智能做青監控系統只要打開電腦終端,在編程界面上輸入相關數據,做青機便開始運作。這個系統,一臺電腦便可以控制多臺綜合做青機,幾十臺至數百臺均可,搖青時間與次數、靜置時間與次數、改變青葉環境的降溫、升溫、換氣等的時間與次數,只要在電腦上輸入數據,系統便會自動完成,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制茶師的勞動強度,并且有效地提高茶葉的品質。
“雖然是電腦,但做出好茶的關鍵,還是人腦?!比~以發如是說。他所說的“人腦”,指的便是武夷巖茶的“根本”:看天做青、看青做青。巖茶智能做青監控系統運行過程中,沒有固定程序,每臺做青機都是一個獨立的做青單位,對每臺機的程序編排,都必須根據茶葉青葉的實際狀況如品種、季節、質量等差異區別對待。